-
当前位置:信用黑河>>自贸片区>>信用动态
展开中国地图,黑龙江省是中国东北“末梢”。再看世界地图,这里却是东北亚中心,是中国向北开放的“前沿”,对俄合作优势明显。
自2019年8月30日正式挂牌成立以来,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包括哈尔滨片区、黑河片区、绥芬河片区)不断树立“最北自贸区”品牌形象,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创新探索持续深化、营商环境加速优化、项目主体提质落地,对俄和东北亚沿边开放新优势凸显,发展新动能被激发。当下,“最北自贸区”先行先试,打造对俄合作“试验田”,改革创新红利不断释放,成为中国向北开放的“新名片”。
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黑河片区(管建涛 摄)
跨境电商“多仓联动”
打造对俄及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中心枢纽,是“最北自贸区”战略定位的重要内容之一。两年多来,哈尔滨、黑河、绥芬河三大片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开展特色差异化探索,全力打造对俄和沿边开放合作新优势。
黑龙江省黑河市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仅一江之隔,从对岸进口的食品,如大众喜欢的提拉米苏蛋糕、巧克力等,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在黑河市可当天到货、当天发走。如此方便快捷,归功于跨境电商货运物流“多仓联动”新模式的运用。
“过去上海客户5天才能收到货,现在只要2天,价格还低近20%。”黑河市俄品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景权说,作为俄罗斯商品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公司得益于自贸区“多仓联动”新模式——国内客户在平台购买商品后,货物在俄罗斯流转运抵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的“境外仓”,一天之内即可完成快速通关,到达黑河市内的“边境仓”,再通过哈尔滨、郑州等国内物流节点城市设立的“中继仓”,交付客户时间大幅缩短。
黑龙江省商务厅厅长康翰卿介绍,跨境电商货运物流“多仓联动”新模式,把对俄合作“北大门”从黑河、绥芬河等口岸延伸到了哈尔滨。在提升物流中转效率、优化消费者购物体验的同时,还打通了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双向货运物流便捷通道,使中俄两国之间跨境电商蓬勃发展。
随着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哈尔滨片区的经贸合作由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和投资等领域拓展。
绥芬河片区针对企业高频办理事项积极推动实现网上办理,办理时限由20个工作日压缩为5个工作日。自绥芬河开展不见面审批以来,已累计为片区内上百家企业办理超过2万份相关许可事项,极大节省了企业人力、时间、办公、交通等经营成本。
快递员在位于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绥芬河片区的伊戈尔大市场外接收准备发往各地的俄罗斯货品(张涛 摄)
跨境产业集群见雏形
两年多来,哈尔滨片区坚持把产业提档升级作为突破口,先后靶向出台“黄金30条”“新驱25条”“助企上市10条”等系列政策,加快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目前,哈尔滨片区形成以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冰雪旅游、新一代信息技术、卫星产业为代表的产业体系,正威、万科等一批超百亿项目投资落地,深圳(哈尔滨)产业园加速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哈工大卫星产业基地的“探索一号”和“快舟一号”目前已进入产品应用阶段,哈尔滨航天恒星数据系统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智慧农业、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系列产品已形成“人工智能”高科技产业集群。探索推出“国际协同孵化”模式,在莫斯科设立了离岸孵化器,为深化国际科技成果交流和转化开辟了新路径。
走进位于黑河片区的利源达集团生产车间,焊接和切割的电弧此起彼伏,一派繁忙景象。在黑河片区,越来越多的企业依托中俄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深化对俄合作,打造跨境产业合作新格局。据利源达集团专用车制造公司总经理宋泽楠介绍,目前利源达集团300多款车型取得俄罗斯OTTC认证,销售网络覆盖俄罗斯全境,真正打进俄罗斯市场。
在黑河片区,通过中俄双方共同努力,中俄跨境产业集群已见雏形。跨境清洁能源资源合作持续深化;跨境农业加工产业深入推进,国源大豆食品一期加工项目投产;中小企业孵化基地、互市贸易产业加工区等项目启动建设……下一步,黑河片区将以培育跨境产业平台和跨境产业为重点,打造境内外联动互补的跨境产业链条,构建上下游衔接的跨境产业体系,建设对俄开放新高地,培育东北振兴新动能。
绥芬河市每年从俄进口原木、板材近700万立方米,多家木材企业来此投资。记者在绥芬河国林木业城木材加工车间看到,工人们正戴着口罩加紧完成订单。
在位于绥芬河片区的绥芬河市俄罗斯中药材加工产业园区,工人们正在对从俄罗斯进口的中药材进行加工。绥芬河市宁北医药贸易有限公司是绥芬河片区首家申请取得中药饮片加工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公司总经理王腾利告诉记者,俄罗斯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药用价值高,绥芬河区位优势明显,正打造中药材加工产业集群,目前公司年加工能力超过2000吨。
人参、甘草、防风等10种产自俄罗斯的中药材允许在绥芬河自贸片区落地加工的政策一出台,就吸引了宁北等6家中药材加工企业落户绥芬河。
目前,绥芬河片区形成跨境木材加工、粮食和中药材进口加工、进口清洁能源利用为代表的产业体系,口岸枢纽重要性进一步上升。
工人在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绥芬河片区大自然木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作业。(张涛 摄)
营商环境现虹吸效应
浙江东日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项目负责人王朔说,去年2月受疫情影响,相关工作人员无法返岗,200亿元规模的中俄农产品交易平台项目建设面临延期。“黑龙江自贸区哈尔滨片区的相关部门指导企业提前备好材料线上提交,两三分钟后就收到批复短信。”王朔说。俄罗斯投资者伊万在提供护照和企业登记注册相关信息后,通过跨境在线审批,就拿到了营业执照,他说:“自贸区的便利化举措吸引了我们。”
两年多来,“最北自贸区”聚焦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推动试点任务和复制推广落地实施,改革创新高地虹吸效应显现,市场主体扩容提质,示范带动作用凸显。截至今年8月底,黑龙江自贸区新设企业11974家,比挂牌前增长70.1%,其中新设外资企业占全省24.4%。
持续完善投资服务促进体系,探索沿边特色贸易模式取得更大突破。黑河片区利用首个数字边民互市贸易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业务申报审核备案、进口商品追溯防伪、自贸区数据统计分析等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康翰卿介绍,目前“最北自贸区”建设已进入提速发展、全面开花阶段,以全省0.03%的面积,贡献了超过全省1/8的外贸进出口。2021年前三季度,黑龙江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196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13.5%。
“最北自贸区”打造对俄合作“试验田”的品牌作用正不断显现,但一些问题也制约着对俄合作水平的提升,仍需加大政策支持。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俄边境贸易受较大冲击,货物通关效率下降。基层干部和企业主期盼,中俄黑河公路大桥、同江铁路大桥尽快通车,早日实现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最北自贸区”对外贸易结构和质量也有待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偏低,进口资源类产品省内落地加工率不高的现状亟待改变,哈尔滨、绥芬河、黑河等口岸和城市间相互带动能力仍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