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阿旺西若,男,藏族,1959年出生,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扎日乡桑巴东村村民。几十年来,阿旺西若一家用脚步丈量祖国领土,对于措嘎湖的山山水水如数家珍。他们舍弃小家守卫国家,在雪域高原上抒写了一段放牧守边的动人故事。
用脚步丈量祖国领土,对于措嘎湖山水如数家珍
深秋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层峦叠嶂,薄雾、冰川和群山一起包裹着翡翠般的措嘎湖。这个靠近边境的美丽湖泊,承载着有关藏族先民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而众多关于措嘎湖的“传说”中,最美的莫过于牧民阿旺西若一家人放牧守边的故事。
措嘎湖距离隆子县扎日乡政府所在地有35公里,途中需要穿越丛林峡谷,趟过溪流泥泞,攀爬雪山峭壁,徒步翻越那拉、邦拉两座大山和海拔5000多米的杂拉雪山,艰辛异常。由于不通公路,来回一趟需要步行20多个小时。措嘎湖畔每年放牧的时间只有5个月,因为时间短暂、路途艰辛、条件恶劣,还常常伴有熊、老虎等野兽的骚扰,让原本在那里的9户牧民陆续都搬离了。
2003年,措嘎湖畔就剩下了1户人家——阿旺西若和哥哥吾金多吉2人。昔日的邻居曾多次劝说阿旺西若兄弟俩和大家一起下山,可阿旺西若坚决不同意:“我们都走了,这里的雪山、草场,还有这美丽的措嘎湖就没人守护了。”这一守,就是16年。在这16年里,阿旺西若兄弟俩放牧巡边,走过山头堆砌标识,爬过山顶瞭望观察,将措嘎湖一带的每一座雪山、每一片牧场,甚至每一棵大树、每一块石头记在了心里。
有人在,家才看得好、土地才守得住
对于阿旺西若一家来说,时间的流逝是缓慢的,不是在措嘎湖放牧,就是在去措嘎湖的路上。放牧守边,更是成为了他们一辈子的坚守。
冬天的措嘎湖周边不适宜放牧,阿旺西若早早就把牲畜赶去了山下。但按照惯例,即使再大的雪,阿旺西若冬季都会上山两三次,看看国旗是否还在飘扬,看看房屋是否受到破坏。“只要国旗在,心里就踏实了。”这也是多年来,阿旺西若的坚持。
2016年1月的一天,天气格外的冷,去往措嘎湖的邦拉山上,处处可见开花的冰柱悬挂在悬崖边上,湿滑的羊肠小道处处暗藏危机。阿旺西若一不小心,一只脚踩到了雪下的暗冰,整个身体迅速往下滑。出于本能反应,阿旺西若随手乱抓。在滑落30多米后,终于抓住了一棵杜鹃花的树根,半个身体挂在崖边,命悬一线。2017年7月,阿旺西若放牧回家的路上突降大雨,雨水顺着头发迷湿了阿旺西若的眼睛,看不清路的他脚下一滑,头部正好磕在一块石头上,他当场昏倒在地,久久没能起来。这样的意外不胜枚举……
2008年夏天,哥哥吾金多吉出现中风迹象,不能再呆在山上,留下阿旺西若一人守在措嘎湖畔。2017年9月,哥哥因病去世,彻底离开了朝夕相处50多年的阿旺西若。
“哥哥走了,我该怎样走下去?”但没过多久,阿旺西若又重新找回了方向。“哥哥走了,措嘎湖不能没人守。那里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只要有人在,家才能看得好,这块土地才能守得住。只要我还能走,我就得守下去。”通往措嘎湖的路还是那条路,只是这次阿旺西若走得异常坚定,没有回头,直到看见措嘎湖翠绿的湖水。
做你的传承,替你走下去守下去
措嘎湖每年都有很多往来人员,很多都要住上一晚才能返回。招待所就是阿旺西若和哥哥为了方便群众休息,用木板搭起来的房子,木床上海绵垫一铺、被子和毯子一搁,甚是温馨。有了招待所,群众便免去了自带帐篷、被褥的麻烦,加上阿旺西若免费提供热水等服务,深得大家欢迎。“每年能赚个1万多元!”阿旺西若说,“招待所只是副业,主要是为了方便群众。”服务群众、方便群众,阿旺西若主动扛起了这份责任。
“老头子,喝口热茶暖暖身子,我去换一下招待所的被套。”说话的是阿旺西若的妻子。两人因招待所而结缘,2015年1月10日,在措嘎湖的见证下,两人成为了夫妻。妻子洗衣做饭,阿旺西若放牧巡边。50多岁才遇到自己的“另一半”,阿旺西若非常疼爱自己的妻子,但有件事就没有商量的余地——那就是离开措嘎湖。“让我搬下去,绝对不可能。”阿旺西若一句话就把妻子原本想说下去的话全部给打断了。从此,在这个家庭,搬离措嘎湖成为了禁语,谁都不再说起。
现在的措嘎湖,有自来水、有小家电,宛若盘龙的公路已延伸到邦拉山下;有卫星电视接收机,能收看国家、自治区的大事。玉麦如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他多了些憧憬:“等路修好了、通讯信号有了,措嘎湖的美景一定能被更多的人看到。”
“阿爸,这是给你们带的生活用品。看看还缺点啥?下次我再给你们带过来。”今年33岁的索朗平措从3岁开始,就被阿旺西若夫妇收养。现在也身为人父的索朗平措,对于“父亲”一词有了更深的体会,也有了同阿爸一样的爱国守边觉悟。“阿爸这辈子太苦了。阿爸坚守在措嘎湖畔半个多世纪,守护着祖辈留下的草场,也守护着祖国的一草一木,这种精神值得我一辈子学习。如果有一天,阿爸走不动了,我愿意做他的‘双腿’,替他走下去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