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农民工有没有足额拿到工资过个安心年,总会牵动人们关注的目光。按劳付酬,天经地义。只要依然有农民工奔走在讨薪的路上,欠薪问题没有实现“全部清零”,就值得用最大的嗓门为他们大声疾呼。因为,农民工作为劳动者的尊严,关乎整个社会的良知。
临近年关,农民工有没有足额拿到工资过个安心年,总会牵动人们关注的目光。12月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开展冬季专项行动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治理力度,以工程建设特别是政府性投资和国企项目为重点,全面核查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支付、施工总承包单位代发等保障制度落实情况,加强市场监管和审计监督。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大农民工活跃在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体现着社会治理水平,更关乎万千家庭冷暖。
近年来,从督促企业与农民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到加强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的日常监督,再到畅通农民工维权法律途径,多方努力下,治理欠薪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各级人社部门向社会公布重大欠薪违法案件1247件,将599个失信主体纳入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实施联合惩戒;查处工资类违法案件4.3万件,为28.6万名农民工追偿工资35亿元。
应当看到,眼下仍有一些劳动者遭遇欠薪难题,其中既有拖欠多年、反复讨要未果的“旧账”,也有近期才发生的“新愁”。如今,农民工的就业方向不仅是建筑业,也包括外卖、电商等领域。为此,除了要治理建筑业的垫资施工、违法分包、层层转包、挂靠承包等乱象,还要关注新就业形态中的外包用工、临时用工、碎片化用工等问题。在一些新业态经济领域中,由于模式不稳定、淘汰率高、劳动关系难明确等因素,欠薪问题正逐渐显现。
然而无论何种原因,为农民工讨薪都是地方政府该守住的底线公平。从社会认知上讲,农民工到年底“一次性数钱”,似乎是一种“理所当然”。但是,如果农民工欠薪成为部分行业的习惯,雇主和员工之间缺乏信任,那必然会增加交易成本。如此,不仅制约当地经济发展,而且破坏社会治理环境。更重要的是,诚实信用这一基础伦理是市场经济的支柱,一旦塌陷,重建将格外艰难。因而,对于一个接近3亿人的群体,这种“理所当然”应该改变,加强用工规范、保障劳动者权益就要“年年讲,月月讲”。
其实大家心里也清楚,与年前“讨薪难”相对应的,常常是年后的“用工荒”。从这个角度来看,进一步推动农民工市民化,不仅是解决欠薪问题的治本之策,同时更关乎提高生产率、激发资源重新配置、缓解劳动力成本提高过快、开拓新的消费需求,这些都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别到没人干活才想起农民工”。让农民工看到劳有所得、干有所值的希望,正是为企业乃至为全社会储蓄未来。
按劳付酬,天经地义。有人说,关于农民工的话题在社交媒体上相对较少,往往没有多少“流量”。但只要依然有农民工奔走在讨薪的路上,欠薪问题没有实现“全部清零”,就值得用最大的嗓门为他们大声疾呼。因为,农民工作为劳动者的尊严,关乎整个社会的良知。